寻求破局 风电光伏齐齐“反内卷”
近几年来,我国能源转型加速,风电、光伏、储能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,市场规模不断突破历史峰值。与此同时,为了抢夺市场,众多企业陷入了“价格战”的困境中,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。在刚过去的10月,风光储企业纷纷吹响“反内卷”号角,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合起来签订自律公约,部分用户开始修改招标规则,意图形成共同维护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。
10月30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了《关于大力实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提出,全方面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给能力,快速推进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,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,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,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。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,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。业内的人表示,《意见》为我国风电、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强大动力。
10月14日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行防止行业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,产业链上下游16家头部企业达成共识,要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恶性竞争,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,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发布光伏组件最低成本价0.68元/W,并明确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及嫌疑违反法律,为价格竞争划定红线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(CWP2024)上,12家风电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同签署《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》。这12家风电企业分别是金风科技、远景能源、运达能源、明阳智能、三一重能、东方电气,电气风电、中国中车、中船海装、联合动力、华锐风电、兴蓝风电,占据当前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产业99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据介绍,该公约依据现行法律和法规,制定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罚则,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、恶意诋毁竞争对手、不公平合同条款等问题,为风电行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。
业内专家这样认为,对于目前国内的风电、光伏行业来说,仅有自律公约还远远不够。
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看来,“要把开发商统一考虑进来,一定要把最低价格中标条款给去掉,把价格主导的选择原则变成全生命周期主导。”
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低价中标给自身带来的伤害,开始修改招标规则。如某央企在储能招标中将技术、价格评标权重从原来的50%、45%,分别调整为55%、40%,商务评标权重不变。
不仅是储能领域,在风电和光伏领域,亦有央企开发商调整招标规则,尤其是针对价格权重和评标价的计算规则。例如一些风电项目中,开发商则将价格权重从45%下调至35%。
专家表示,招标规则的修改也表明,未来的项目招标将更看重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、产品质量可靠性、绿色供应链、履约能力等评价指标,对于风光储产业解决过往依赖低价中标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。
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显示,2024年1-9月,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160.88GW,同比增长24.77%,预计全年仍将维持较高增速。同时,供给过剩导致全行业盈利极致承压,产品价格或维持底部运行,2024年上市公司半年报基本比较悲观。
专家强调,随着《意见》等利好风电、光伏产业的一揽子政策相继发力,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积极看待后续光伏行业发展。
风光电协会及企业之所以近期纷纷采取低价的策略,其原因不言而喻长期低价竞争严重破坏了产业的发展环境。
目前,中国已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,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、供应链,全球60%以上的风电部件和整机在中国生产制造。
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突破两亿千瓦,其中风电新增装机达到3912万千瓦,同比增长16.85%。截至2024年6月底,全国风电装机4.67亿千瓦,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584万千瓦,同比增长12%。
截至今年7月底,我国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,提前约6年半实现12亿千瓦的目标。
新增装机规模稳步增长,叠加国内风机价格企稳,风电整机厂商前三季度业绩整体回暖。据统计,今年1-9月,25家A股风电产业链上市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57.32亿元,金风科技、运达股份、三一重能、东方电气均实现增长。但在净利润方面,风电整机厂商的表现有所分化,明阳智能、三一重能、东方电气、电气风电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。
“今年上半年,风机价格有所回升,但境内外市场均未走出价格内卷的局面。”金风科技总工程师翟恩地在日前举行的行业会议上说。
过去两年,风机制造业业绩整体处于不佳状态。据半年报,风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明阳智能、金风科技的上半年净利润虽然有所增长,同比分别增长约0.9%、10.8%,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,但其他多数企业却陷入了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困境。上半年,三一重能净利润同比下滑47%,运达股份、电气风电分别同比下滑0.54%、4.3%。
风机重要零部件叶片制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材科技业绩预告显示,2024年上半年企业净利润同比降幅达到63.39%-72.73%,根本原因是公司基本的产品价格同比下降。
风电零部件制造商恒润股份预计2024年上半年出现亏损,塔筒供应商天顺风能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也同比大幅下降。
专家指出,造成这种“增收不增利”局面的部分缘由是投标价格的持续降低。目前,陆上风电机组单位千瓦价格大大下跌,已跌破千元大关,曾经稳定的价格体系在市场冲击下瓦解。
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,从当前头部风电整机企业上半年财报看,风电机组制造板块多处于亏损状态。“这既不利于高质量开发风电项目,也将伤及风电制造企业的生存根基,制约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。”
据国海证券不完全统计,2023年国内陆上风电全年投标均价约为1584元/千瓦,同比下降幅度高达约14%,海上风电价格也降至约2936元/千瓦。2024年1-7月,陆上风电价格进一步降到1400元/千瓦,部分项目风电机组招投标价格甚至低于直接材料成本,使得风电制造端陷入全面亏损的艰难境地。
在价格“厮杀”中,企业为赢得订单压低价格,甚至低于成本投标。最低价中标模式盛行,给整个风电产业链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在“内卷”压力下,企业积极寻求破局之路,而风机大型化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。为降低度电成本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各大企业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进行研发攻关。从最初的几兆瓦常规机组,发展到如今的十几兆瓦甚至更高功率的巨型风机,风电技术日新月异。2023年,三一重能推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机组15兆瓦,明阳智能也发布了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22兆瓦。
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工程师黄虎坦言,风机大型化的目的本应是降低度电成本,但目前行业似乎在盲目追求大型化,单纯将叶片做长、功率做大。
“如果通过提升性能与可靠性,200米叶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比230米叶片更优的全生命周期发电量,同时还能大幅度降低生产制造、运输、吊装等环节的不确定性。”黄虎说。
另一方面,高额的研发投入伴随着巨大风险,风电研发技术周期长、成果转化难度大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。同时,风电行业高度依赖产业链协同,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到中游整机制造商,再到下游风电场运营商,所有的环节紧密相连。
在“内卷”的大环境下,风电产业链协同面临诸多难题。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表示,风机制造企业和协会需要完善为客户提供投资所需成本、经营成本、发电能力等维度的完整评价体系,促进行业理性发展。
曹志刚说:“风电的绿色低碳价值长期被低估,若能在投资开发环节体现这部分价值,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在风电经济性良好、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,高质量、高性能是目前行业保持螺旋上升的正确路径。”
金风科技副总裁陈秋华也呼吁国家调整最低价中标政策,加大对风电项目质量、技术、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,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创新。(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)